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南疆学前双语支教工作信息简报第17期
发表时间:2018年06月11日
字体:

 

 


 


(第 16 期)
治区人社厅南疆学前双语支教队
     2018年5月15

 

 

延伸国语支教阵线 走进群众凝聚力量

 

“爷爷,再吹一支,再往这边吹一支”,艾尼瓦尔爷孙俩用嘴对着墨珠向一边吹去,墨水在白纸上流动、分叉,逐渐变化出一棵梨树的造型。坐在后排的迪丽努尔也和妈妈一起制作吹墨画,还用皱纹纸卷成朵朵鲜红的梅花贴在吹出的枝头上,得到老师表扬后的她十分得意。

为充分发挥支教干部在基层的作用,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以致用,自治区人社厅支教队在组织教学研讨、轮流讲公开课、综合培训等方式提高支教干部业务能力以外,还采取每周家访、家长恳谈会、参与农民讲堂等多种形式,不断拓宽与家长沟通交流渠道,提升群众对支教工作的了解度和满意度,使支教工作在凝聚民心的路上走的更深远。

 

家长开放日 家园零距离

这场别开声面的吹画活动就是自治区人社厅支教队在各农村园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活动的内容之一。邀请家长代表参与幼儿园半日工作,支教老师们以国家通用语言教学展示、幼儿歌舞、家长和孩子共同吹画和就餐等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展示幼儿在园的学习生活状况。

活动结束第二天,库纳斯四村幼儿园中二班支教老师胡婧仪收到一封感谢信。信里写到因为临近预产期不得已为女儿请假一周的事由,“希望您对女儿学习和各方面(进行)教育,(让她)学习做优秀的好学生”。这封信正是迪丽努尔的妈妈写来的,她第一次参加“家长开放日”形式的活动,看到自治区人社厅支教老师们使用标准国家通用语言授课,听到孩子们熟练朗读儿歌,与支教老师无障碍交流,不懂普通话的她让上小学的外甥女代为写下自己的心里话。

一封书信迅速拉近了支教老师和家长的距离,胡婧仪立刻回信给迪丽努尔的妈妈,称赞她把孩子教育得很好,鼓励她让孩子“继续保持对知识的兴趣,在一个健康的、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

 

育儿经验交流会 全村互助同进步

央都玛村幼儿园支教老师定期在全园举办育儿经验交流会,向家长讲解亲子教育知识,并邀请懂双语的家长现场介绍自己的家庭教育经验,将原来班级幼儿“一帮一”延伸到家长之间互帮互助,形成相互带动、共同进步的国家通用语言学习氛围。

交流会上,从事客运工作的塔耶尔介绍了他在家里和女儿主动讲普通话的习惯,在家务农的买日努尔建议大家每天向孩子提问学到的内容,乐器厂打工的凯丽比努尔谈到教孩子们唱汉族儿歌。古丽孜巴的妈妈努日娅姆经常被推举为“首席”家长代表发言,除了分享每晚和女儿一起看汉字故事书的做法,她本人从未停止自学国家通用语言,经常在接园时拿来一些不会读的汉字向支教老师樊娟玲请教,让老师帮忙写好拼音,念出正确发音。

听到支教老师谈及保护孩子自尊心这个话题时,努日娅姆频频点头,抱着还不到一岁的儿子说:“自从支教老师来了我们村以后,女儿变化很大,国语说的越来越好。当看到有小朋友比她说的还要好时,有时候她情绪不好,我想老师在幼儿园教,我学会了在家里教,这样孩子学习更好。”

能够获得家长自学普通话来配合孩子的语言学习,这是支教老师深感欣慰和寻求突破的一件事。如何将国家通用语言环境延伸到农村家庭中,一直是支教工作的一个难点。自治区人社厅支教队要求支教干部充分利用与家长接触的一切机会,讲授国家通用语言教育的重要意义,宣传学前支教工作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关键作用,在巩固现有教学成果的同时,力争让幼儿家庭成员都能从中受益。

 

参与农民夜校 贴近需求来服务

星期三晚八点半,人社厅支教队副队长米合古丽·乌斯曼从幼儿园下班后,匆匆赶到阿拉哈格三村村民活动中心,今天的主讲内容是民族团结专题,为此她已经备课多日。自从参与到“访惠聚”农民夜校授课工作以来,支教队多次征集意见建议,为村民开设内容丰富、实用性强的专题讲座。

开菜店的玉素甫江说,正在上幼儿园的儿子比他的普通话水平还要好,这些都多亏了支教老师,平时做生意最大的问题就是不懂国语。村民阿斯古丽说,丈夫经常在外打工,自己是初中毕业学历,带两个孩子很吃力。

听到群众敞开心扉说出实际困难,人社厅支教队派出队内优秀双语干部分批授课,教一些经商、打工和就医方面常用的国家通用语言对话,聊自身成长教育经历,谈父母教育方法,讲家庭妇女保健知识等,现身说法,精准服务,力所能及帮助村民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积累一些改善生活的技能。

支教队队长马永升说,只有主动将支教阵线从对幼儿的教育延伸到幼儿家庭中去,与“访惠聚”驻村工作接续起来,多渠道共同努力,让整个家庭都从国家通用语言的学习中获益,才能最大限度发挥支教干部整体力量,为实现总目标和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应有的贡献。